昆明治理9条河道 水质污染程度显著减轻
[67]《易说·复》,《东莱文集》卷十三。
[25] 既然如此,他所谓涵养于未发,当然是涵养本体之心,而不是涵养未曾发动时的实然之心,即知觉之心,连带地存养那心中所存之性。[33] 所谓存心也就是存理去欲。
[31] 功夫只有一个,即保养灌溉自己的道德本心,使其不放失而已。如果是涵养知觉之心,又如何说是涵养大本?既然大本指心,就不能说心只是已发。因为体验活动决不能离开致知之学,所谓静决不能离开动。这确实指出了理学修养论的问题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。他以道德仁义为修养的根本内容,这无疑属于理学范畴体系,但其认识论的方法,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独立发展的可能,不能完全属于这个体系。
致知是为了明善,涵养是为了存善,都是自我修养的心地功夫。他们发展了朱熹存心穷理的一面,却否定其涵养大本的基本观点,因而同朱熹有所不同。[8] 这就清楚地说明,理学范畴论的根本目的,在于解决心与理的关系问题。
只有心体才能无我、无己而廓然大公,但无我并不是不要形体知觉,所谓物来顺应,便是指作用而言,廓然大公之心便是理,物来顺应之心便是作用,正因为上下、本末、内外都是一理,才有所谓万物一体之说。理作为整体原则,不可分析,故不能从事事物物上求证本体之理。[31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‘艮其背,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,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。
这就把心和理确定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,并在认识中达到了统一。但是,陆九渊承认,理具有绝对普遍性。
这个整体原则,就是主体观念,故不在心外。朱熹对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系统论述之后,把它们归结为心与理的问题,指出:人之所以为学,心与理而已。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,人也有己私、私心,因此同样有一个如何自觉的问题。但是另一方面,他承认理具于心,承认有先验的道德原则。
他强调习与性成[51],也批判世儒所谓静而寂然,惟是一理的心理合一之说,强调心理之别,反对以心为理。说到底,这是一个实践哲学的问题。心与理一,不仅是朱熹范畴体系所要达到的最后结论,而且是整个体系的基本前提。只是寂然是就心上说,浑然是就理上说,实际上寂然就是浑然。
他直接从心性本体出发,说明宇宙本体,从而得出心理合一的结论。它既是主体意识的自我超越,即人的本体存在,又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,即宇宙本体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主体论,代表主体意识的心,完全被形上化,同时也被客观化了。可见,二程的心理合一,既是出发点,又是归宿点。
但是,这个问题只有当理成为主要范畴之后,才正式出现。[35]《与张辅之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。如果说只有程颢讲体证,而程颐只讲认识论的摄取而不讲体证,这是根据不足的。但心又具有知觉思虑作用,他们二人也都强调思的作用。在罗钦顺看来,心和理的合一,是以心合于事物本然之则,这里有心的认知作用,即由分之殊而见其理之一,无彼无此,无欠无余,而实有所统会,夫然后谓之知至[45]。[43]《答允恕弟》,《困知记》附录。
这是因为,朱熹所说的心与理的关系,就其本来意义而言,根本上就不是认识论问题,而是本体论问题。[40] 因此,要相信自己,认识自己,在自己心上求圣人境界。
因此,不必向事事物物上求理。在天为命,在义为理,在人为性,主于身为心,其实一也。
[5]《遗书》卷二十二上。[25]《太极说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
理之全体虽具于心,但事事物物亦各有理。理生于形气,而妙乎形气。由于陆九渊把道德情感、心理本能提升为道德本体,进而变成宇宙本体,因而使他的宇宙论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,作为自然规律的理,更具有人的特点。[43] 他明确区分了心和理是主体和客体、主观同客观的关系,不仅和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有区别,也同朱熹的心体浑然之说有区别。
因为朱熹所谓心与理一,从主体方面说,只是一种潜在的本体存在,并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要真正实现出来,还要排除气禀物欲之私,实现真正的自觉,即自觉其与理为一。他又说,不可以体会为非心,正说明体会是自我体验之心,体验者是认识之心,被体验者是本体之心,通过体验,实现自我超越,达到同宇宙本体的合一。
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,正由不知心即理耳。此圣人之德之至,而圣人之道,所以为终也。
就是说,只有当二程建立理本论哲学之后,才成为理学家讨论的重要问题。因此,从根本上说,他们都是本体论的心理合一论者。
张栻所谓反身而至于诚,则心与理一,不待以己合彼,而其性之本然,万物之素备者,皆得乎此[21],和朱熹所说是同样的意思。它要解决的是人和自然、主体和客体这个中国哲学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,只是理学以其特殊的形式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。这里,性便是心体,理则是专就宇宙本体而言,通过心即性和性即理,也就实现了心理合一。[36]《与黄康羊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十。
就心与理的关系,即主客体关系而言,夫神明者,岂实为一物,坚凝窒塞而不容理之得入者哉?以心与理相拟而言,则理为实,心又为虚,故虽有体而自能涵理也。这里所谓合一,不仅是认知之心合于客观之理,而且是心本身内在地具有理这一普遍原则。
说明他比朱熹更彻底地坚持主客体的合一。[10] 见拙著《理学的演变》第一章第二节,福建人民出版社,1984年。
继二程之后,朱熹把心与理一作为学问的极功,圣人之能事,即作为终极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来,并进行了系统论述,标志着理学范畴体系的真正完成。由于强调心的自主性,心理合一之学也就具有个体性特征。


中石化香港两月内四降油价


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13.5%


骆家辉: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好阶段


市长李军辉到高蓬镇李亲顾镇调研


国务院正式批准横琴开发政策


市领导现场办公并召开调度会


后卡扎菲时代一时难见油价大跌


泰国能源部将推动替代能源普及


泰本资本设中国代表处 关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


美俄签协议 以墨西哥湾交换北极油田开采权
